今天,如火如荼展开的“筑梦早上海”公益项目进入最高峰。本次活动中,涌现出来一批致力于为老年人服务的热心人士,他们用生命最大的热力去关爱别人,也有着需要全社会合力支持的“小小梦想”, 以待众人拾柴火焰高,在日益老龄化的年代,为那些需要帮助的老年人带去温暖与光亮。
十几年“为爱发电”公益普及上海话今天,从事十几年上海话公益科普工作的王国杰特意捐献了30块钱,“表达一点小小的心意。”录制了200多期上海话系列节目,多年来与沪语专家一同撰写、录制沪语文章,在公益推广上海路的这条路上,王国杰一直在坚持。他也希望,能够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让小孩子都能学说上海话。
(资料图片)
2005年,在“想给自己找点时间做做”这个动力之下,退休在家的王国杰开始从事沪语文化和筷子文化的科普工作。写沪语文章,去电台录制200多期沪语节目,线下举办筷子文化科普讲座……十余年来,王国杰的这些付出,从未收取过一分报酬。用现在的话来讲,他做这些纯粹是“用爱发电”。
“我想退休以后做一点自己的兴趣爱好,而且社会也需要这个,所以大家就‘资源共享’,也挺好的。”
幸运的是,王国杰的默默努力不是白费功夫。
扎根本地科普了十几年沪语,面对现在的沪语环境,王国杰感慨:“好太多了!”从一开始担心沪语会失传,紧张得不得了,到现在,说方言这件事被更多人所接纳,越来越多的上海人愿意讲出沪语,这也让王国杰倍感欣慰。
如今的王国杰已经83岁了,他的身体也大不如前,在与记者对话前,他正在家拿着氧气瓶吸氧。对于这份公益科普工作,他依旧重视且饱含热忱。每隔两个礼拜,王国杰还是会写一篇沪语文章发给沪语专家丁迪蒙老师录制成沪语音频,意向更多人推广应用沪语。“能坚持一天是一天,在我的有生之年,如果能够做到就尽量做到一点。”
阅读原文
让更多老年人走出家门争做“弄潮儿”今天,来自上海科技助老服务中心的高声伊带领着一群老人们给“筑梦早上海”公益项目捐赠了一千多块钱。
在她看来,这个项目开展得特别好,她也特别期待整个项目的落成。“如果真的能够普及到每个社区的话,我觉得是蛮好的,会有更多的老人可以走出家门。”
高声伊喜欢旅游,年轻时没有太多机会,后来却机缘巧合考下了导游证,开始游览祖国的山川大地。60岁的高声伊曾不假思索地在牌子上写下了她的梦想——“我想走遍全世界”!
2005年,63岁的高声伊正式开启了“出国游”,之后近十年时间里,她的脚印遍布了全球50多个国家。
在高声伊看来,“很多老人的生活是很枯燥的,平常没什么内容,就是处理家里的事情或者最多到小区里走走。”她开始积极主动地组织各种适合老年人的活动。
2021年,在CityWalk还不像现在这样火爆的时候,高声伊已经开始做适合老人的城市行走,至今已举办了五场。
适合老年人边走边聊、能看到美丽的风景、又不会太劳累,在限制条件如此多的情况下,每次高声伊都是自己提前做好功课,策划好城市行走的路线。“先要踩点这个地方,看这段路是否适合老年人,这段路不能太长,也不能太短。然后还要挖掘一下两岸有什么可以说的文化故事,大家走累了可以坐下来喝喝咖啡,休息一下。”
从网上下载资料做功课、骑车单车沿着苏州河岸踩点,再准备十几份统一的背包、帽子……回想起一个人要做这么多准备工作,高声伊依旧感到乐在其中,“辛苦并快乐着”。
而老人们也对这个活动兴趣盎然,“有人说这个星期我有事,能不能稍微晚一点,等到中间地方的时候再加入进来。如果让他们不要来了,他们还会不肯的。”
电话那头,高声伊兴奋地介绍说,今天下午他们还要出发下一场城市行走——从自然博物馆开始,走到张爱玲故居,最后走到江宁路的一家老茶馆里喝喝茶。
高声伊说她最想要的,就是带领越来越多的老人走出家门融入社会,紧跟时代发展的浪潮,“争取做‘弄潮儿’,实在不行至少也要随浪前行。”如果是给这个梦想设一个时间点呢?“我本来想的是做到70岁,但我现在71岁了还有动力继续做,所以现在是上不封顶。”
阅读原文
当我们在做公益的时候,也在治愈自己原卢湾区区长张载养前后两次为本项目捐款。在他看来,每个人所捐赠的款项不在多少,而是经由参与这样的公益项目,保留心中的美好,这种阳光的生活态度既有助于形成积极的社会效应,对自身也是收益大于付出。
“我曾与一位捐出过几千万元善款的慈善家交流,询问他做公益的初衷,他的话令我印象深刻。”张载养聊起与一位朋友的旧谈。当时,这位朋友说:“我捐款捐物也是一种消费。有的人在酒吧、卡拉OK等娱乐消费里获得快乐,而我从做公益中获得快乐。我有能力通过一些财物的捐赠,或者探望孤寡老人等小小行动去帮扶别人。每当看到受助者因为我的帮助都绽放笑容,我也很开心很满足,这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
这位慈善家的话,多年来令张载养记忆犹新,也让他对众筹公益有了深刻的体会。
“我们有个成语,叫众志成城。而对于这样的公益项目,我认为还可以替换其中的字:一是个众 ‘智’成城,集合全社会大家的智慧,来共同出谋划策;另一个是众 ‘资’成城,哪怕每个人捐出一点点心意,10元5元都行,聚沙成塔,也是在用行动传递善意。而这本身,比最终募集到了多少资金更加重要。”
众多参与者对筑梦早上海项目的热情也让他感动。“我看到这个项目启动众筹后,我们很多的老同志立刻被发动起来了,大家捐款后,看到企业配捐的数字也很高兴。加上在群聊里互动,交流想法,共同构想早上海的未来蓝图。我觉得这很好。”
张载养表示,希望此类公益活动能够社会化、经常化,让更多年轻人也参与进来,渐渐形成一种“做好事是很快乐的”共识和习惯,在为他人付出中收获自己的成就感,在人与人之间的善意互动中得到个人感悟,同时产生良好的社会效应。“对陌生人多一点微笑,一定是社会的健康因素。而当我们在做公益的时候,其实也是在治愈自己。”
阅读原文
希望更多低龄老人参与服务高龄老人今年75岁的戚瑞芳曾经奔走在为孤寡老人志愿服务的第一线。最近,她成为了筑梦早上海公益项目的筹款发起人之一,不仅自己捐了款,还发动亲朋好友来共同支持。大家看到了“瑞雪也芬芳—戚请你一起爱心捐款”活动链接,不仅慷慨解囊,还热情讨论并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
戚女士参加99公益日活动已经五年了。她这份公益善行的起点,源于她十年前一段特殊的精力。当时,一位文化程度很高的98岁孤寡老人希望得到志愿陪伴服务,时年65岁的戚女士接到了这个光荣的任务。
没想到,别人口中“脾气不太好”的老人竟然与戚女士志趣相投,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戚女士不再把这种陪伴当成一种“任务”。虽然相差三四十岁,但两人以姐妹相称。
经过一年多的陪伴,老人最终在医院逝世,而戚女士则是当时陪伴在她身边的三人之一,与老人都没有血缘关系。
他们为老人擦身,穿衣,嘱咐前来接送的灵车司机善待老人。司机被他们的行为所感动:“你们非亲非故都如此有善心,我职责所系,一定尽全力。”
她至今记得那年十一月的那个夜晚,看着灵车渐行渐远,她感慨很多,当晚还写下博客:“孤寡老人活得不孤独,走得也很安详,这是多么令人欣慰的事。”
戚女士也由此看到了低龄老人服务于高龄老人的重要性。
“老龄化社会,养老全抛给家庭,或者盈利性的社会机构,那势必会造成一部分弱势群体的孤寡老人无人照管。如果能发起低龄老人服务于高龄老人的互助行动,在全社会形成氛围,那低龄老人今天的付出,就可能是来日的老有所依。”
因此,她希望能众筹募集相应的资金款项,来进行低龄老人服务高龄老人的服务培训和规范化引导。
阅读原文
9月4日-11日是上海慈善周,早上海项目组拟推出早上海公众筹款项目——筑梦早上海公益项目,发动社会各界支持老人的筑梦、圆梦。上海市老年基金会、上海科技助老服务中心、新闻晨报联合发起,腾讯公益提供支持。
即日起至10月31日,邀请全社会共同参与“不管几岁,人生永远有机会”众筹计划。由“早上海"项目组向魔都老人招募梦想,在腾讯公益平台开展众筹,早上海公益伙伴们共同加入筑梦。
快来猛戳二维码,一起圆梦!